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这个典故大家都不会陌生,它形容了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和另一方面的失败。那么这个典故的来历是什么呢?下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。
成也萧何
公元前202年,秦朝用铁马横扫了整个华夏大地,实现了统一六国的愿望,逐渐走向强盛。但是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需要不断地发展经济、完善法律。这时候秦始皇就任命了一位小小的胶东县令萧何担任重臣,让他去为秦国改革开整。萧何依照司马迁的奏议,推行了苛政,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,设立郡县制,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。通过萧何的改革,秦朝的疆土更加稳固,成就了大一统的辉煌。
败也萧何
萧何虽然在改革方面开创了新纪元,但是在外交方面却完全失败了。因为萧何不喜欢请功,所以经常被朝臣们排挤。他曾在一次宴会上说,“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,全靠君王的英明神武和臣子们的辅佐,我只是个从胶东平民家庭出来的小小官员。” 情急之下,他在另一次聚会上跳舞表演,并献策至鸿门宴时出奇计败掉楚国名将项羽,使他获得了秦始皇的垂青,成为内阁大学士。但这背叛标志着萧何的失败,因为在楚汉战争中,流血牺牲的军民也大大增加了。
成败之后
古语有云:“人有成败自有命。” 萧何的改革成就显著,被后人称为政治造诣第二,只次于魏徵。然而在外交方面却失策不断,华夏大地的万里长城也没有经过多少年的连接,自己也倒霉了。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失,重要的是对过失的认识和自我修正。萧何就通过改正自己的做法,成为了封建王朝的重要人物,被人们缅怀、尊敬。
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这个典故告诉我们:在事业的进取中,不断努力是应该的。看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进行盲目的看待,而是要具有全面的思想。关键是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经验总结,走向成功
。